“隐藏”在我们身边“玻璃纤维制品”,很多人天天用却没有察觉:纤维制品

“隐藏”在我们身边“玻璃纤维制品”,很多人天天用却没有察觉:纤维制品

综述

玻璃纤维,一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材料名词,但其实我们可能天天在用这种材料制品。从车身到家电,从建筑材料到家居用品,它几乎无处不在。这种材料不仅廉价易得,而且结实环保,不过它却有一个让人不容忽视的危害。

想象一下,你的皮肤上被成千上万根细小的针扎入,那种痛感就是玻璃纤维刺入皮肤时的感觉。而且还有传言说,玻璃纤维和石棉一样是致癌物。这听起来太吓人了,难道我们时时刻刻都生活在危险之中?

玻璃纤维是什么?

玻璃纤维,顾名思义,是由高温熔融的玻璃通过拉引力,离心力或喷吹力制成的一种极其纤细的纤维材料,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,其直径仅有6--13微米,比头发丝还要细。

玻璃纤维材料的性能极佳,它具有出色的耐久性,耐腐蚀性,耐高温性,隔热性和绝缘性,而且还非常环保,生产过程中几乎不会释放有毒有害物质。正因如此,玻璃纤维广泛用于建筑,汽车,电子等多个领域,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材料。

很多人可能会把玻璃纤维和另一种矿物纤维石棉作对比,认为玻璃纤维和石棉一样,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。但其实玻璃纤维本身是无毒的,国际癌症机构(IARC)只将玻璃纤维列入了III类致癌物,即对人体致癌证据不充分,且尚未归类的物质或混合物。

然而,这并不代表玻璃纤维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。玻璃纤维由无数细小的纤维组成,当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破裂或断裂时,很容易刺入皮肤,眼睛或者呼吸道。特别是在空气中漂浮的玻璃纤维,若不小心吸入,很可能会引发呼吸道刺激和炎症。

一旦玻璃纤维进入肺部,非常难以处理,人体本身很难自行排出二氧化硅,只能形成组织不断包裹,长期吸入纤维粉尘可能会引发矽肺病,哮喘和支气管炎等各种病症。

即便只是皮肤接触,玻璃纤维的处理也异常困难。因为这些纤维极其细小,几乎无法用肉眼看到,很难直接取出。曾有网友分享过自己修理电线时不小心让玻璃纤维扎进皮肤,结果一年多的时间里,皮肤一直处于发炎的状态,十分痛苦。

无处不在的玻璃纤维

玻璃纤维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及。比如,在建筑行业,墙体保温和屋顶隔热材料中就大量使用玻璃纤维,因为它的隔热效果非常好。

在交通工具领域,玻璃纤维同样应用广泛。比如,汽车的保险杠,内饰,座椅,车身,甚至游艇和列车的内饰,都可能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。因为玻璃纤维轻便而且坚固,耐腐蚀性强,能够提高交通工具的性能,同时减少它们的重量。

在食品加工行业,许多储罐,管道以及食品加工设备会使用玻璃纤维增强材料,因为它具有出色的耐腐蚀性,能在与酸性或腐蚀性物质接触时依然保持耐用性,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。

而在家居用品方面,现代厨房餐具,浴室用品,家具,卫生间厨房的台板等产品,往往都含有玻璃纤维。许多不锈钢或塑料制品会加入玻璃纤维来增强其抗弯曲,抗冲击的能力。一些家具的支架,框架,也常常使用玻璃纤维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。

一般来说,正规的玻璃纤维制品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。但一旦破损,就非常危险了,那么当玻璃纤维制品出现破损时,又该如何处理呢?

刺入皮肤的处理法

首先,在处理破损的玻璃纤维制品前,务必佩戴防护装备,包括手套,护目镜和口罩等,避免和皮肤直接接触。如果是工作需长期暴露玻璃纤维环境中,一定要确保工作环境通风良好,避免玻璃纤维颗粒被吸入呼吸道。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考虑使用密封设备,减少暴露风险。

如果遇到玻璃纤维不幸刺入皮肤的情况,一定要避免揉搓或强行挤压伤口,这样会加深玻璃纤维的刺入,要尽量保持伤口清洁,减少不必要的触碰。

接下来,初期处理非常关键。你可以使用肥皂水进行冲洗,肥皂水可以有效减少玻璃纤维与皮肤的摩擦力,帮助一些较浅的玻璃纤维滑出皮肤表面。

如果水流不能完全去除玻璃纤维,你可以尝试面粉糊法。将高筋的面粉与水混合,不停地进行搅拌,待到面粉糊足够粘稠时,再将被刺入的部位浸入到面粉糊中。

待面粉糊自然干燥后,轻轻撕下面粉层,玻璃纤维通常会随之一起被带走。因为面粉糊能够渗透到皮肤的每个细小缝隙,在干燥过程中收缩,会更牢固地粘住玻璃纤维。

另外一种较为专业的办法是使用环氧树脂胶水法,原理和面粉糊法相同。将接触玻璃纤维部位均匀浸入环氧树脂胶水中,待胶水稍微固化后,撕下胶膜,玻璃纤维也会随着胶膜一并被清除。如果第一次处理没有完全清除玻璃纤维,可以重复操作,直到彻底去除为止。

如果刺入的纤维较多,在经过初步处理后依然未能完全清理,这时候就必须尽快就医,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。

需要说明的是,上述方法只针对手部或四肢皮肤部分少量扎入玻璃纤维的情况,如果是眼睛,呼吸道,或皮肤大面积接触玻璃纤维,一定不要耽搁,尽快就医为佳。在使用胶水处理法时,一定要注意过敏和毒性的风险。

结尾

本站内容来自用户投稿,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删除。联系邮箱:835971066@qq.com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diyizhu.com/post/253.html

友情链接: